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动不动就跳玄武湖?这里有三十年前的老南京

2022-02-01|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能让人气到捶桌的渣爹,不止有苏大强,还有乔祖望。这个自私自利,抠门到自己顿顿猪头肉配二两酒,给刚出生......
5664影视免费在线看最热电视剧 https://www.6086.xyz

能让人气到捶桌的渣爹,不止有苏大强,还有乔祖望。

这个自私自利,抠门到自己顿顿猪头肉配二两酒,给刚出生儿子喝米汤、偷儿子钱的老父亲。

成了《乔家的儿女》里,第一个被骂上热搜的男人。

《乔家的儿女》,正午阳光正在播的新剧。

淡淡开播半月,热度远远不敌《扫黑风暴》。

哪怕是国剧之光正午出品,也因为导演张开宙,这个正午梯队里最不稳定的男人,而让人心存疑虑。

不过啊,现在看来,豆瓣评分8.4,还不错。

带着时代滤镜,这部糟心吧啦,但又温情满分的家庭剧,拿下了今年国产家庭剧最高分。

它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老城为背景。

讲述了城南小院,乔家五个儿女和一个不着边际的老父亲,一路跌跌撞撞、相互扶持成长的故事。

追着剧,我们会为乔家大哥一成,从小当爹又当妈,感到心疼。

也会为大哥“那动不动就要滋滋往外冒的白头发”,哭笑不得。

但更为这一家兄弟姐妹、邻里间的温暖情谊,所治愈。

亲情之暖,生活的光亮,是这部剧的情感底色。

不过,对于南京来说,它啊,更像一场大型的回忆杀。

当叮铃叮铃的单车来回穿梭间,彷佛时光通道开启。

画面里,那一座美丽的南京城。

故事里,那个烟火气中的老城南。

就此,一幕幕、一声声掀起了无数南京人的回忆。

从第一个带着潮气的镜头开始,从第一声带着南京味的台词响起,从第一个南京地标玄武湖的出场......

便让人再也走不出,那个历经岁月的南京老街了。

01

请回答,南京1977

“摆得不得了啊”

许是跨了一个世纪。

许是这个时代,脚步实在太快。

成长于上个世纪的我们,从前车马都慢,以信遥寄相思。偶尔翻出老相片,偶尔追忆起童年,都是暖黄色的。

有人说,看乔家的儿女,被乔祖望气到吐血。

需要再看100遍《父母爱情》回血。

但我想说,看这部剧的人,还可以一会儿流泪,一会儿感慨,一会儿拍一拍身边兄弟姐妹的肩膀笑着说,你看他们,多像我们小时候。

这,是莫大的幸福。

故事发生在1977年,那个电车缓缓驶过大街的南京城。

乔家老宅,位于城南小院的一处巷子里。

门牌号上,写着纱帽巷55-2。

现实中纱帽巷,有大纱帽巷和小纱帽巷,是南京地名的乡土代表,甚至觉得和南京的气质,不在一个调上。

它位于珠江路北侧。

这里有一个背景,明代以后,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别称。

而相传,纱帽巷就是因为曾是制作纱帽和工匠集中地,而得名。

剧中的纱帽巷,没有了“纱帽”。

只有那些烟火十足的日常,让这个不太起眼的平常街巷,出圈了。

当你七弯八绕,和邻居打一轮招呼,才能找到家门的时候。

当你走街串巷的自行车后座叫卖冰棍,家里穷得吃不起肉,城里不让养鸡,复古的老式家居朴实而不失美感......

当你看到意气风发的少年们站上房顶,抬头望一望天空,一切又都充满着希望的时候。

就像编剧说的,“生活总该迎着光亮”。

也如周深唱着的主题曲里“失望过后拥抱更多希望”,一样戳人心房。

乔家的故事,用悲剧开场。

当乔祖望躲在一处民房和人二五八万(打麻将)的热火朝天。

他的妻子,怀着第五胎,一个人走到几公里外的医院,准备生孩子。

孩子生了,妻子难产而死。

五个孩子也失去了母亲。

死了老婆的乔祖望,看不出多伤心,只想怎么赖掉医药费,试图把孩子抵给医院。

好心邻居来帮忙,二姨和姨父出钱又出力。

在这些鸡飞狗跳里,小巷的生活,一家人的辛酸苦辣,南京老城的鲜活一点一点浮现。

这一幕,乔家的四个娃穿着短袖、睡着竹床,躺着进入镜头。

南京的夏天,也就这样热辣辣的入场。

正如剧里吐槽的那样,35度+的南京,是一座冬天冷死,夏天热死的城市。

因为这里,夏天超长长长待机。

而1977年的那个盛夏,传闻要地震,大家纷纷在挤在巷子里搭起简易帐篷。

这个画面,编剧把儿时的记忆写进了剧本。

有个网友回忆起那一天,他说自己在厂医院出生,之后和母亲一起被转移到广场防震棚。

据说邻居还起好了名字—“震花”,意为地震开的一朵花。

像这样一秒唤醒回忆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比如,那辆31路公交车,和南京人无比熟悉的“大通道”。

“这个由两节车厢拼凑起来的大家伙,像一个通道,所以被亲切地称为“大通道”。看到它的出现,闪回童年......”

一个同为追剧的南京朋友阿令,如是说。

“它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也就是我小学那会儿,就已经比较普遍了,好几百辆“大通道”穿梭在老城街道,接送街坊邻居上下班......”

△ 图by 南京公交

如果要说南京老街上有代表性的记忆,“大通道”妥妥的算一个。

“它们消失很久了,我们的童年,也离开很久了。”

熬过了夏天,到了冬天。

家家户户的阿姨婶婶们,会囤着大青菜,腌制起来,整齐地排列在墙头墙角,为冬天的腌菜做准备。

过年那会儿,南京人有个习惯,晒年糕。

长辈还会给家里的孩子们炸一种膨化食品,叫做“猫耳朵”。

“那时没有什么零食,过年的“猫耳朵”,香香脆脆的,就能让孩子们馋很久。”

“其实,这部剧,关于南京的味道记忆,还有一箩筐。”

追剧的阿令,把它当成了南京美食安利帖。

你看,乔祖望不舍得订的卫岗牛奶,曾经是无数孩子的心头好。

因为老南京人的清晨,就是从一瓶卫岗牛奶开始的。

你看,还有走出了南京,火遍全国的特色鸭血粉丝汤,小笼包。

以及乔老爹最爱的猪头肉,桃酥、撒子、毛肚、肘子、牛肉锅贴、大煮干丝、什锦元宵......

光听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好想立刻带你回南京,吃吃吃吃”

热情高涨的阿令,最后还不忘吐槽道:

“可惜啊,地地道道的乔家人,从小到大,居然没有吃过一次南京烤鸭,这绝对是一个bug......”

虽然,剧中的种种场景,每一个都能挑动南京人的记忆阀门。

但乔老爹的塑料“南京话”,怕是剧中比“南京烤鸭”还要大的bug。

“干么事、小呆笔、摆得不得了、不上路子、木里木固、阿晓得......

听着亲切,就是有些不太对味儿。”

更有南京观众在线吐槽。

“作为土著,不仅看着乔老爹来气,听着他蹩脚的南京话,尴尬得能抠出一个玄武湖来。”

不过,要让南京话够地道。

也的确是有点为难山东的刘钧老师了(乔祖望饰演者)。

02

南京地标回忆杀

“老头,别动不动就跳玄武湖”

把最小儿子丢给小姨子,还想赖掉生活费的乔老爹。

一委屈,就想跳玄武湖。

南京人都看不下去了,老头啊,换个湖跳吧。

众所周知(冷知识),1.5米深的玄武湖,恐怕只能淹到乔老爹的胳膊(以扮演者刘钧老师1.83m的身高做参考)。

玄武湖

外地人眼中的南京景区顶流,本地人习以为常的存在。

这里有南京人最轻松的生活图景,相亲会在林子拐角,老大爷在湖边遛弯,湖面上鸭子船咿呀咿呀哟。

它的美好在一年四季,细水长流,同时承载着南京的喜怒哀乐。

一时一景,每个时刻,都有它独到的韵味。

颐和路

剧中不多的美好时光,发生在“全世界最好的姨父”身上。

那个姨父带着孩子们经过的小洋楼长街。

就在颐和路,而它又并非单单指一条路。

而是在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建起的大片花园洋房和民国建筑的公馆别墅区域。

这里有南京最美的景。

种植在这里的梧桐树,仿佛和这里的建筑、道路天生绝配。

△ 高大霸气的梧桐树下,200多座小洋楼散落在街道两旁

这里又被称为“半部民国史”。

△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过曾经的风云政变与历史的轮轴

初秋,梧桐在酝酿着凋零。

晚秋,颐和路,即将上演南京最迷人的色彩。

△ 南京的精神书店——先锋书店颐和书馆。

别院小谢,洋房坡顶,红瓦黄墙,落叶飘零。

这样的南京,举世无双。

南京明城墙

姨父带着孩子走过颐和路之前,是从老城墙下来的。

乔家大哥一成,被父亲揍了一顿,跑到城墙上诉说委屈,弟弟妹妹紧随其后。

这一幕,是剧中的小高潮。

他们奔跑的地方,在明城墙城门之一的中华门。

是南京人平日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

有“天下第一瓮城”的美称。

城墙之上,夕阳余晖笼罩着金陵城。

远处老东门,大报恩寺,近处可触碰的斑驳城墙砖瓦,都在岁月里,无声的书写着关于古金陵,今南京的历史沧桑。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四妹被有钱人家看上,收为养女。乔一成拿着自己的一堆奖状找到招待所,希望这对好心夫妇能够收养自己。

有人骂大哥自私,有人心疼大哥的无奈。

被拒绝后,乔一成失望的跑到桥头,扔掉了手中的奖状。

不管他有多么努力,多么争气,命运不公的将一座座大山,压在了他小小肩膀上。

巧的是,这座桥头,本就被称为“争气桥”。

1968年,南京城万人空巷。

5万多名军民聚集在长江两岸,当汽笛鸣,一列火车穿过大桥。

这是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第一天,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不辨而破。

“争气桥”由此而来。

逆风成长的乔家大哥,并没有因为扔掉了奖状,就停下脚步。

他带大弟弟妹妹,考上大学,还考上了研究生。

而他所就读的地方,有南京第九中学,有南京师范学院(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

成长,本来就是一部连续剧。

生活不会因为经历的苦难多了,就手下留情。

乔家的儿女们长大后,糖果多了,有肉吃了......

但也在生活的漩涡里,不停打转。

如果我们带着“南京土著”的自觉追下去,你会发现更多关于南京的故事。

△ 浦口火车站。这个中国唯一保有民国特色的火车站,也是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之一。还是朱自清《背影》里,那个父亲给你买橘子的车站。

03

住在南京城

去追着生命的光亮

为什么一部剧,会让整个南京城陷入集体回忆里,不可自拔。

这得说一说,它的编剧,也是原著作者未夕。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剧中城南小院的很多场景和故事,都融入了未夕自己的儿时记忆。

乔家的故事开始那一年,是她出生的时候,1977年。

她从小就住在进香河一带,在一个最生活化的地方生活了30多年。

记忆里,那样的老房子、小院子、住着各色人,也过着最普通平凡的生活。

在一次采访中,她说:“这样的日子太市井了,太鲜活了,太闹腾,也太安逸了。”

所以,后来,便有了《乔家的儿女》。

从写好故事,到最后影视化再现。

让未夕自己都惊讶的是,为了更真实地还原老南京。

剧组专门请来了南京电影制片厂的老美工师傅,全景搭建出了这条充满年代气息的老街。

而当她第一次看到搭建的老街,激动地哭了。

“这就是小时候住的房子”

把南京的故事、南京的方言、南京的曾经,通过一家人的30年,讲给所有人听,是作者未夕对南京的执着和初心。

她在微博解读南京方言;

比如,乔老爹说自己很"胎气",其实在说自己很大方、慷慨。

比如乖乖隆的咚,就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感叹词。

比如,摆,表示很厉害,有面子;耍马神道,说的是神神叨叨,行事不稳重......

她也坦言,最初只是想记录下南京,那种平民数十年,平凡不乏闪光,困苦不乏温暖的日子。

没想到,引发了新一轮南京热。

以往说起南京,有梧桐的深情,有鸭血粉丝汤的滚烫,有赤豆元宵的软糯可口,还有作为民国首府的城市底蕴。

这些年,有人说,南京不是南京人的南京。

它和“散装江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四通八达,消化和沉淀的,是自古以来秣陵、金陵、应天、江宁、建康、天京......多朝古都的多元与厚重。

哪怕是到了现在,它依旧顶着这样一句俗语:“安徽人的柯尼斯堡,江苏人的萨拉热窝,台湾人的耶路撒冷,鸭子们的奥斯维辛。”

这些,是南京。

可又不是那个足够接地气的南京。

在乔家的儿女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

一个南京人的南京。

其实,始终被一种叫作“温暖”的东西,包裹着。

从曾经,到如今。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西部视窗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西部视窗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