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GK http://www.gkfx-yyds.com 最近,网络上“收割青麦作青贮饲料”的短视频引起关注。正处于灌浆期的青麦在机械面前被齐茬放倒,画面让人心疼不已。 据网上流传短视频的说法,青贮小麦一亩收入可达到1500元,经济收益高出收小麦卖粮食。对种植户来说,该价格无疑是有吸引力的,所以作为卖方的农民,有人选择“割青麦作饲料”。 《农民日报》12日报道指出,造成上述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存在的。 去年10月,山东、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秋涝,阴雨时间太长,地里太湿,耽误了青贮玉米的及时收储,到了今年四五月份,一些养殖企业收储的青贮饲料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有意愿采购青贮小麦“救急”。 但报道也指出,“这样的情况准确地说,非常少”,养殖企业高价收购青贮小麦的事,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是用来“救急”而非普遍现象。 据“国是直通车”消息,山东省鲁西黄牛原种场负责人高翔表示,花1500元收一亩小麦青苗作为青贮饲料“有点不对头”。现在中国用作青贮饲料的主要是玉米,目前每亩青贮玉米的生物量一般是3吨多,比青贮小麦高许多,而养殖企业收购一亩青贮玉米价格一般在1200元到1300元。现在小麦才刚开始灌浆,没有多少营养,只是一种草。而且一亩小麦生物量也就1吨多,1500元买一吨草,成本太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高级畜牧师赵连生表示,用1500元一亩收购小麦青苗作青贮,对于养殖企业来说是不划算的。 《农民日报》呼吁,“农民朋友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忽悠”。 11日,央广网刊发评论《严查“割青麦作饲料”,要让种粮农民有钱赚》指出,农民究竟是“割青麦作饲料”还是收小麦卖粮食,说到底是算经济账。但是,放任“割青麦作饲料”,势必导致小麦整体产量下降,从而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站在粮食安全高度,必须对“割青麦作饲料”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文章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14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践踏,切实杜绝“割青麦作饲料”、稻田种茭白等耕地非农化、良田非粮化现象,稳定粮食产量。这关键是要让农民有奔头,确保种粮农民收益,让种粮有“钱途”。这需要政策再加把力,为种粮保驾护航,提高种粮经济效益,调动种粮积极性。 《农民日报》12日指出,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当前,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俄乌战争局势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卷土重来,中国碗里的每一粒中国粮都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我们饭碗里看得见的馒头面条,更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于和平稳定社会环境中的底气。特别是去年我们国家遭遇了严峻的自然灾害,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可谓关关难过。 那么,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如何相辅相成? 央广评论认为,一方面,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保护价,稳步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加大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和收购环节补贴力度。 另一方面,完善粮食生产和产后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方式为种粮农民统一提供免费的植保、机收、烘干、存储等生产、产后作业服务,为粮食丰收打下基础,并打通粮食增收“最后一公里”,降低种粮生产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收割青麦"的现象,农业农村部已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部分省份也已经出台政策,禁止小麦进行青贮售卖。河南省发布紧急通知,严禁任何毁麦事件发生,《通知》指出要加强麦田保护,坚决杜绝毁麦。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 综合:《农民日报》、央广网、国是直通车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范菁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