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750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ID:Du-JiTang) 1 前两天,我们讨论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阴间插画”问题,令人有点意外的是,这件事引起的舆论风波远超人们想象,好几天已经过去了,相关话题依然高踞热搜,可想而知人们对此有多愤怒。 而在网友们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之下,教材背后的更多黑幕也被揭了出来。 比如,出版信息中的插图提供方“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实际上没有任何工商登记信息,也就是说工作室根本不存在,和人教社签订合同的,从头到尾只是吴勇个人。 但吴勇这个人就是问题的根源了吗?不见得。 出版信息中显示,教材的封面设计是吕旻和郑文娟,插图和版式设计是吴勇。 乍看没看出什么联系,但实际上,吕旻是出版界“大佬”吕敬人的儿子。 吕敬人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就是统编教材的艺术设计总顾问,同时他也是清华美院的教授。 而这几天被人骂穿脊梁骨的吴勇,大家应该有印象,他是清华美院毕业的,曾经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过,当时的上司正是吕敬人。 也就是说,吕敬人以及他儿子、前下属,几乎包办了人教版教材美术设计的整个流程,背后的猫腻简直不言而喻。 毒鸡汤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0年,国内曾经出过一部名为《雷锋的故事》的动画片,号称“3D大作”,制作成本2100万,还在央视少儿频道上高调播出。 结果,动画的质量却是这样的: 只要不瞎的观众,都能看出背后肯定是有什么问题了。 果不其然,在翻查出品信息的时候,大家惊觉这还是个家庭作坊: 老庞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只要会用电脑的全都来了,网友调侃为“庞氏骗局”,这2100万除了上央视的成本之外,其他估计全内部分配了。 不过,吕敬人及其徒子徒孙地位再高,势力再大,也只能把手伸到美术设计这一个环节上面。 换句话说,他们依然是乙方,真正的甲方,也就是有权审核并最终拍板的那个,从头到尾都是人教社。 所以问题追查到最后,依然不是一两个内鬼的问题,而是整个出版行业的问题,我们不禁思考,这个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行业,背后的运作规则究竟是怎样的,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猫腻? 2 在出版行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叫做“三审三校”,这是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内容编辑环节的基本制度。 “三审”指的是初审、复审和终审,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得审核社会效益、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等等,而且原则上“三审”中任何两个环节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三校”指的是全部稿件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次数不低于三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还得增加校次。 我国法律规定,每本图书在获得书号之前,都得经过三审三校的流程,所以原则上每本书,尤其是小学教材这种重要的书籍,制作都是十分严谨的。 但事实同样很明显,要是真那么严谨,也就不会有现在我们看到的问题教材和儿童绘本了。 所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当我们看到一个难以解释的魔幻现象时,不妨回到事情的本质,也就是钱,或者说是利益的角度。 出版业从社会和文化角度上来说,作用的确非常大,但无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出版业,尤其是实体图书出版业,早就已经是个夕阳行业了。 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收入规模,已经很多年没正经地增长过了,妥妥地跑输通胀,疫情之后,更加是江河日下,颓势明显。 而且,别看着全行业每年营收总量还挺大,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印刷复印赚回来的,真正出版能赚到的钱少之又少。 这种行业大环境,自然吸引不了多少优秀的年轻人,真正有野心的年轻人都跑了,能留在出版行业的,要不就是骑驴找马,要不就是资历稍深,已经找到一席之地的老油条,还有一部分是单纯想找个舒服地方躺平的混子。 这就导致了出版业内部官僚主义、论资排辈的陈腐气颇重,某些身在高位的领导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下面那些小的编辑、校对员哪怕明知不妥,也不敢捋虎须,三审三校的制度,自然就变成了只剩下空壳的形式。 教材的出版,更是将形式主义的弊端表露无遗,因为教材本就不属于真正的商业刊物,没啥市场竞争,从内容到审核,都是几家大的出版社(或者说是出版社的领导)说了算。 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垄断。 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上热搜之后,童话作家郑渊洁就发文爆料:“不止插画有改进空间,不止数学课本有改进空间,比如人教版教材有某主编,不知羞耻夹带私货,将自己的文章塞进语文课本,吃相太难看。”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郑渊洁还爆了更多内幕: “因为(领导)有他的圈子,儿童文学作家的圈子,他们朋友的作品,一篇不落全会选进来,一人一篇。”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编写我们的教材,迟早会出问题。” 所以,这次全网对人教版数学教材提出质疑,其实是一件好事,说明出版业这么多年来的积弊,终于触动大众的神经,也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只希望这种改,是真正彻底、有成效的改,而不是“自罚三杯”就算了。 这需要全社会的监督,也需要外部力量对整个出版行业的扶持,比如加大资金投入,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出版业,也比如加强筛查,将顶着“文化人”旗号夹带私货的领导、专家,彻底扫出去。 3 这次事件由于引起的舆论关注实在太大了,人教社和教育部都进行了回应,但是说来说去,总结起来只有模糊的“整改”二字。 重新绘制插图、加强审核把关,看上去雷厉风行,但细想一下,这不是一部教材在面向大众之前,本来就必须该做到的么? 说白了,就算是“整改”,也只是让人教社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而已,没有追责,更遑论惩罚,对于大众来说,显然不够解恨。 当然了,我相信这个处理并不是最终结果。 整改是必须整改的,而且教育部也将整改的内容和期限定得很清楚:重绘插图、确保导向、加强审核,2022年秋季,也就是9月1号,全国就要使用新教材,大家也不妨拭目以待,看看改后的教材,能不能能让大众满意。 但是在整改之余,必须还得加上问责的环节,我也相信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在推进了。 比如说,吴勇、吕敬人父子肯定有问题,建议严查,查到有违纪违法的行为,就依规处理。 吴勇画的外国人,突然就正常了 但他们几人还不是链条的顶端,所以还得顺着链条去查:谁和他们签订合同的,谁审核的,有没有渎职或者利益输送? 而且,人教社将整套教材弄出来之后,难道就能直接给孩子们用了吗? 教育部那边有没有监督,有没有派人试用或审核? 这一串追问,很有可能拔出萝卜带出泥,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名字的几个人,就连人教社和教育部,都很有可能被拔出一长串的内鬼,就算不是内鬼,也至少是失职,需要问责的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的新疆“毒教材”事件,这在我们前两天的文章里也有提到过。 好几年前,新疆含有大量编造历史和民族分裂内容的“毒教材”被曝光,有些教材在当地居然已经被使用了13年。 教材事关重大,制作流程又复杂,这些问题教材是如何逍遥法外这么多年的? 想想就知道,肯定有“保护伞”在背后操盘了。 果不其然,官方顺着线索追查,最后查到了时任新疆教育厅副厅长头上,毫无疑问是个大官,而这个大官,早在2002年,就领导他的集团在当地教材里夹带私货了。 如今有问题的人教版数学教材,出版是2013年,距今将近10年,背后的黑手也绝对小不到哪里去。 所以还是那句,建议严查,热度不能降,话题不能停。 不管最后查出来的结果,是有人因为政治原因进行渗透也好,单纯因为利益而失职渎职也好,自有规章和法律来惩罚他们,最重要的是,不要放过任何一个。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